打印

[美食] 非遗美食之广东九江煎堆[6P]

0

非遗美食之广东九江煎堆[6P]

煎堆并非是广东的专属,在中国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食品,只是叫法不一样。在华北地区称麻团,东北地区称麻圆,海南又称珍袋。

01

追溯起源

九江煎堆是许多广东九江人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,因为煎堆浑圆饱满,馅料充足,滚滚芝麻,财宝贴身,高温油炸,通体金黄,有着富贵吉祥、人丁兴旺、发财致富和生活甜蜜的美好寓意。当地有句俗语“煎堆碌碌,金银满屋”。



其起源可溯至秦汉时期,据文字记载,唐代以前就已经有煎堆,当时的“煎堆”称作“煎䭔”,据说最早是唐朝长安城宫廷里的美食,从唐代著名的白话诗僧王梵志“贪他油煎䭔,爱若菠萝蜜”的诗句里,可以体现出煎堆在唐朝就已经非常盛行。后来随着中原人南迁,煎堆也就来到了南方,可以说是当时的人口南迁,成就了今天的九江煎堆。



据记载早在明代时,九江煎堆就已经开始成为年宵食品,到了清朝时这种习惯更为普遍。清末民初的一首《羊城竹枝词》中有“珠盒描金红络索,馈年呼婢送煎堆”之句,足以印证当时把煎堆作为年宵礼品的习俗。



02

由圆变扁

到了清光绪末年九江乡人邹便南觉得传统的煎堆,整体为圆形且较为坚硬,吃起来不太方便,口感也不够好,于是便潜心钻研,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,先是把煎堆原本的圆球状改成扁圆状,这样吃起来更容易入口;接着便改进配方和制作工艺,让煎堆酥化,吃起来更加爽口。改良版的煎堆一经推出后,果然大受欢迎,便创立了。“邹广珍”牌号的煎堆店,把所产的煎堆命名为“九江邹广珍酥皮大煎堆”,后来随着名气增长,这种煎堆的制作方法也在流传开来,便被统称为九江煎堆。



03

传统工艺

九江煎堆主要以糯米粉、芝麻、花生油、清水、苞谷、糖饼、白砂糖、花生仁等为原料。以延续百年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,分为馅料制作、饼皮制作、油炸三个部分。制作馅料时,要先将苞谷放于容器,中间挖空,加入切碎的糖饼和花生仁,然后倒入冷却后的砂糖糖浆充分拌匀,压实加盖,静置三四个小时使苞谷米粘变韧后揸成圆形,再放入扁圆的木印或扁圆形的铁碟里压成扁的九江煎堆馅备用。



接着制作饼皮,将糯米粉、清水制成生浆,另将熟浆糯米粉和沸水搅拌,冷却后与生浆拌匀,浓度滴珠状,即成脆皮浆皮。最后把煎堆馅坯放入脆浆里,粘上浆,撒上芝麻和花生仁,即放进油锅中炸,先炸有芝麻的一面,至淡黄色时,翻转炸另一面,约炸20分钟,炸至金黄色,这样皮脆馅香,香甜可口的九江煎堆就只做完成了。

TOP

0
楼主九江人?我我佛山的,九江煎堆,九江双蒸都非常出名

TOP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5-5-29 15:09